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2024 年 06 月 24 日
11 : 37
文章來源:新京報
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隻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遊戲、說話的方式……”意大利幼兒教育家馬拉古奇寫的這首短詩為幼教人所熟知,它也時刻提醒著幼教人,不要泯滅孩子心中孕育著的無限可能。從此,意大利瑞吉歐艾米利亞的一個“地方幼教案例”從此傳遍幼教界。
耀中幼教教學法,作為誕生於中國香港、在中國內地及國外都已有實踐的幼教教學法,呈現了融合中國儒家文化與西方進步主義教育並使之和諧共生的教育實踐場景。耀中耀華教育網絡(以下簡稱“耀中耀華”)從事幼教教育逾九十年的悠久歷程中,在實踐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其教學法凝結成“十二項信條”金字塔。這樣的“地方案例”也富有借鑒意義。
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耀中幼教教學法》 簡體版新書發布,分享在幼兒教育領域的成果與經驗,面向未來世界、未知風險,與行業共同探索一條幼兒教育的發展道路。
獨創中外融合的教育哲學,倡導文化和諧共生
耀中耀華發源自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也倡導讓幼兒接受多元文化浸潤,但奇妙的是,在這裡不會看到文化的對撞排斥、此消彼長,而是本地價值觀和外來理念的和諧共生。
例如,在東西方不同思維模式下,外籍教師可能很難理解中國文化,華籍教師談到學生用筷子敲碗或盤子時說,“在他們的文化中,可能認為這樣做沒關係,但在我們的文化中,這是不禮貌的,所以我們會告訴幼兒不要這樣做”;而外籍教師可能形成“華籍教師更為保守或含蓄”的印象,也意識到,“謙遜”和“謙虛”在本地文化和學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這裡,教師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文化背景,但他們共同努力建立起對於教學實踐的理解。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了解不同文化,與處於不同文化環境的人進行互動和交流,最終在立足於自己所處文化的同時,也能意識到世界上多元文化的存在。
“大家不會用對錯來兩極化看待這些問題,不會去消滅不同、要求對方一定要和自己一樣,而是尊重並理解彼此的文化傾向,多元、包容、並存、溝通,這也是儒家文化中‘和而不同’的體現。”耀中幼教學院楚珩教育研究所所長時萍說道。
而這也折射出耀中耀華的教育哲學——將儒家學說與西方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相融合。時萍進一步指出,耀中耀華教育模式的獨特之處就在於,糅合了中國傳統儒家學說與約翰·杜威的西方“進步主義教育”理論,巧妙地、有意識地將中國儒家價值觀與國外進步主義教育理念相結合,以培養全人的全球公民。
從古至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作為儒家思想中的智慧與大愛的集中體現,成為千百年來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也是幼教工作者們的奮鬥目標。同時,儒家學說也強調仁愛、人倫,講究自我修養,並提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徑來培養既有個人內在修養又能為社會服務的人。
對這一思想的推崇也能夠從耀中耀華延續了90年的校訓中看出——“勤儉謙信”,這四個字背後是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和傳承。“現在我們都在講國際教育,但國際教育不是單純地學外語、把國外的東西簡單地拿進來,而是立足於本國的基礎上去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時萍說道。
同時她指出,在國際競爭與文化交流更加深入的今天,幼兒教學也要博采眾長,借鑒和吸收外來的先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多元文化多語言的學習環境中去培養人才,應對當代全球的議題,這也是中國當代的國際教育的要義。
“例如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倡導以兒童為中心、做中學,杜威雖然與孔子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場景,但他們都有共同的追求,就是通過道德教育、自我修養和社會化來培養可稱之為全人的年輕一代,雖然他們在教育過程中有著不同的路徑。”時萍表示。
在這一背景下,耀中耀華確立了“立足中華、著眼世界”的培養路徑,開啟融合了中西教育思想的實踐,讓本地價值觀和外來理念之間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無論是在環境創設上,還是在日復一日的師幼互動中,都能感受到多元文化氛圍。”時萍說道。
“十二項信條”貫穿於學校日常實踐之中
翻開《耀中幼教教學法》,首先可以看見的是一座“金字塔”,從塔尖到塔底,每一層用凝練的語言形成了“十二項信條”, 涵蓋了教育理念與實踐行為,這十二條貫穿於幼教日常實踐之中,這本書也圍繞十二條內容徐徐展開。
這十二項信條究竟倡導了什麼?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顧問、原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巡視員、原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朱慕菊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相信兒童、尊重兒童。“尊重兒童是世界性的話題,全世界範圍內,做幼兒教育的都把尊重兒童和相信兒童作為最高原則,同時也是底線,是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出發點。”
引起朱慕菊注意的第二點,是關於建立人際間溫馨而牢固的關係。“這是非常令人矚目的一點。在幼兒園裡,師生關係的本質是什麼?是發現兒童在發展中需要老師給予什麼樣的幫助,除了發現,老師要有引導、有援助,還要和學生共同學習,和孩子們成為學習的夥伴。”
十二項信條還強調“教師要支持兒童之間建立關係”。朱慕菊認為,關係的建立可以發展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幫助他們認識自己、認識夥伴,認識社會活動中一些非常重要的行為規則,比如說有自己的立場、理解別人、產生共情、懂得謙讓、懂得互助、懂得合作……“關係”二字看似簡單,實際有很多含義,蘊含了對孩子人格全面發展的關注。
在耀中耀華,兒童理解世界的多樣化,是從語言開始的。這也體現在十二項信條裡。“我非常重視語言學習,但並不是真的去教孩子語法、讓孩子背單詞,或者讓孩子學會講一句話,而是創設一個環境和氛圍,中外籍教師同時在場,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跨語言實踐者’。”
據悉,在耀中耀華的各個校區,中國教師和外籍教師均為1:1配置,二者沒有主次之分。“不光是3-6歲的孩子,即使2歲的孩子,看到中國老師,就會用中文交流,看到外籍老師,就知道他們是講英語的,於是也會蹦出一些英文單詞開始與他們交流,切換非常自如。在此,語言對幼兒來說,是用來溝通與交流的。”時萍說道。
“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看到這個世界上,人跟人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是可以在一起合作的。”她進一步指出,耀中耀華希望通過多種語言的學習、對多種符號的感知,讓孩子們感受到更加豐富的文化,看到文化的多樣性,這將為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人奠定基礎。
第十二條位於金字塔尖,強調“教師在兒童主導的學習經歷中,有意識地將兒童的學習經驗和學業技能聯繫起來”,這一條則對應著較為具體的教育行為。
在耀中耀華,教育是在遊戲中發生的。當孩子在做遊戲的時候,老師會在旁邊看,當孩子抬頭看老師時,師幼之間就會產生交流。如何交流?這需要老師經過思考。“一定是從孩子眼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去跟孩子交流,而不是按照教學計畫來交流。”
時萍舉例稱,比如孩子正在一個長條積木搭成的斜坡上開著玩具小車,並興奮地喊著“啊衝下來了”“啊,爬坡時好慢”,一旁的老師可能會說“是啊,衝下來時速度特別快,爬上去時速度就變慢了。”——老師的話與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緊密相連,老師有意識地把孩子的遊戲場景與專業概念聯繫起來,提出上下坡與速度的關係,這就會為孩子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九十年積澱與更新,凝結為幼教工作者指南
“耀中幼教教學法是做出來的,實踐出來的,並且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研究發展出來的。”時萍強調。
1932年,曾楚珩女士在香港創辦第一所耀中學校及幼稚園。1970年代,陳保琼博士繼承母志,作為一位幼兒教育專家,陳保琼相信專業理論的力量,更相信理論需要在實踐中去應用、體會和發展。
九十載中,從中國香港的首間耀中學校到北京、上海、廣州、重慶、青島、煙台、浙江桐鄉以及美國矽谷和英國薩姆賽特的耀中耀華學校,再到成立耀中幼教學院,在多地創辦學校的同時,課程體系也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革。
2018年耀中幼教學院在中國香港成立,成為亞洲第一所以及唯一一所專注於幼兒教育的高等教育院校,也是香港的本科院校之一,通過開拓協會及革新實踐幼兒教育的最佳方法,回饋中國香港、內地及不同地區的教育工作者。
時萍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耀中耀華從長期看有階段性的改變,短期看每天都在改變。耀中耀華的老師們,每天都會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進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耀中幼教學院的教授、楚珩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員,經常都在根據各個校區的實踐反饋,以及與外部的交流學習中獲取營養,使得課程每天都在發生微小的改進,如果相隔兩三年再回頭看,就會發現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當下,所有耀中耀華的幼兒園都在學習、思考和實踐“耀中幼教教學法”,十二項信條正在融入耀中耀華的教學、工作和生活常規中。在耀中耀華之外,也有越來越多托幼機構在學習和實踐“耀中幼教教學法”,十二項信條的種子正在播撒到更遠的地方。
近日,《耀中幼教教學法》簡體中文版正式發布。“這本書不僅是研究專著,還是實踐指南,可用於指導教師轉變他們的日常教育實踐。閱讀本書能夠激發研究者和教師以新的方式進行思考。”該書序言中這樣寫道。
“相信耀中幼教教學法能為幼兒教育、國際教育的同行提供積極而有益的借鑒。”時萍指出,這本書詳細描述了運用工具性案例研究法進行研究的過程,書中描述了幼兒園的生活,涵蓋豐富的細節,能夠看到成人在與幼兒的互動中支持幼兒學習的過程,可以說是一本給幼教工作者的指南。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新一代,他們今後不僅能夠致力於國家建設,同時也能夠推進國家與世界共同和平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而耀中幼教教學法,可以解決多語言、跨文化理解、公平等問題。”耀中耀華副行政總裁兼首席業務發展官、香港耀中幼教學院董事、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許學軍總結道。